文档范文网 >入党申请书 > 思想汇报 > 2016年四季度预备党员思想汇报_预备党员思想汇报2016年6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2016年四季度预备党员思想汇报_预备党员思想汇报2016年6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更新时间:2021-08-12 来源:思想汇报 点击:

【www.tibetly114.com--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xx大报告在阐释我国外交政策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同志在xx大报告中有关外交的论述,揭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和对外关系方面的基本方略。

  走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始终是我国外交奉行的准则,是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的必然选择。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则是我国外交致力于发展的目标,这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两方面是未来指导外交工作的重要标尺,同时是中国对处理国际关系作出的重要贡献。

  同时,xx大报告将外交理念与国家总体战略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宏伟目标,与中国自身实现"和平发展"的长远战略结合在一起,这将成为很长时间内指导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除了宏观战略和总体原则,报告从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多个角度阐述的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也引起国内外专家们的关注。报告中提出"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将互惠双赢地开展双边经济合作的定位,拓宽到所有国家的范畴,不仅从经济角度诠释了中国的对外交往的原则,也是中国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具体体现。

  过去十几年,国际上发展是不平衡的。******同志提出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表明我国在国内、国际都寻求均衡的发展,希望世界各国都能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同时强调中国不做以邻为壑的事情,寻求的是互利共赢的战略。

  而报告提出的"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表明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载体。提倡相互借鉴和文明的多样性,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在国际社会发展进程中应当作出的贡献,也是构建和谐世界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关于安全合作,报告中提出要"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单方面强调某一方安全的时代已经结束,单方面通过武力或军事解决安全问题的观念也已显陈腐,现在需要通过协力、互信以及外交上的配合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建立更好的合作,这样使得非传统安全领域和传统安全领域都能通过合作求和平、谋发展。

  本次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在环境外交问题上的主张,是外交部分的一大"亮点"。许多问题,包括能源过度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并非一国能解决,也并非一国所面对,只能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合作中和有关国家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合作成果,这也是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所作出的努力。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人、社会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拓展了我国外交的外延,超越了过去外交理念中简单的国与国关系、人与人关系的范畴,的关注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理念的提出,表明了我国正在为逐渐树立富有建设性、负责任大国形象做出努力,我国正在以一种更加开放自信、理性务实的外交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同时对周边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也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与日俱增。xx大报告中有关中国外交的论述延续了我国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这一政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和平、和谐、共赢三大理念的提出再一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以上是我对党的xx大提出的"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点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请党组织批评指正。 

  xx大报告在阐释我国外交政策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同志在xx大报告中有关外交的论述,揭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和对外关系方面的基本方略。

  走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始终是我国外交奉行的准则,是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的必然选择。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则是我国外交致力于发展的目标,这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两方面是未来指导外交工作的重要标尺,同时是中国对处理国际关系作出的重要贡献。

  同时,xx大报告将外交理念与国家总体战略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宏伟目标,与中国自身实现"和平发展"的长远战略结合在一起,这将成为很长时间内指导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除了宏观战略和总体原则,报告从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多个角度阐述的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也引起国

本文来源:http://www.tibetly114.com/rudangshenqingshu/118664/

为您推荐

京ICP备10439331号

CopyRight 1996-2018 www.tibetly114.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文档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