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范文网 >合同范本 > 合同书 > 隋唐名将|隋唐名臣杜如晦的历史故事

隋唐名将|隋唐名臣杜如晦的历史故事

更新时间:2021-07-06 来源:合同书 点击:

【www.tibetly114.com--合同书】

  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其中一个就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历史上对杜如晦的政治谋略才能好评如潮,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杜如晦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隋唐名臣杜如晦的历史故事

  杜如晦的轶事典故

  房谋杜断

  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帮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称为“房谋杜断”。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时人论及良相时,首推房玄龄与杜如晦。

  刀笔之吏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对帐下官属进行论功行赏,文官里,杜如晦与房玄龄功居第一。

  封赏完毕之后,李世民觉得按照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估计不会完全妥当,于是便问诸将谁有意见。淮安王李神通对李世民说:“当初我们举义兵的时候,是我率领兵马先到的。房玄龄、杜如晦不过是刀笔之吏,把他们的功劳放在首位,我不服。”李世民说:“刚刚起兵的时候,人们各怀异心,你虽然率领兵马前来响应,但是不曾上阵杀敌过,在窦建德南侵与征讨刘黑闼的战斗中,你都立有功劳。今天论功行赏,房玄龄与杜如晦有运筹帷幄、安邦定国的功劳,可以比于汉朝的萧何,虽然不是通过上阵杀敌建功立业,但是他们指挥全军获取最终的胜利,所以功居第一。叔父你虽然是皇亲国戚,但在论功行赏上,我不能有所偏颇,滥加赏赐。”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父,俩人关系向来比较亲近,李世民降所有宗室郡王为县公时,只有李神通的爵位保持不变,丘师利等居功自傲的武将们见到李神通都没有得到过多的赏赐,于是都觉得自己没什么好申诉的了。

  如何评价杜如晦

  杜如晦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和谋士,李世民在征战各地和谋夺皇位之时,杜如晦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李世民评价杜如晦:“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

  房玄龄说:“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杜如晦是一个眼光毒辣之辈,说他善于决断不是说这玩的。杜如晦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唐朝当官的,他最开始是大隋的预备官员。

  杜如晦后来没有继续在大隋工作,倒不是因为他不受重用。相反杜如晦的上司很看好他,也有好好栽培他的想法。杜如晦之所以离开大隋,是他自己辞官的结果。

  既然杜如晦后来入唐为官,那么大隋辞官就绝不是因为他淡泊名利。个人认为,他当时之所以选择离开,应该是看到大隋已经日薄西山,没有什么好拼搏的了。

  杜如晦的才能不需要多说,他和房玄龄都是李世民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李世民能成事,绝对脱不开二人的功劳。

  后世在提起李世民时期名臣之时,常常将房玄龄和杜如晦并列,称之“房谋杜断”。在评价其中一人之时,也往往少不了另一人。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

  刘昫:“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谋猷允协,以致升平。议者以比汉之萧、曹,信矣!然莱成之见用,文昭之所举也。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则管仲、子产,杜则鲍叔、罕虎矣。”

  杜如晦和房玄龄是最好的搭档,若是少了其中一人,想来李世民的大业不可能那么轻易的就实现。后世常说“房谋杜断”,正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而杜如晦则能抓住时机加以决断。两人配合,天衣无缝。

  这两个绝佳搭档的组成,最开始还源于房玄龄对杜如晦的慧眼识珠。杜如晦因为有才而被召入秦王府,但是当时秦王府人才济济,杜如晦并没有多受到重视。后来李世民受李建成忌惮,上奏皇帝将秦王府谋士遣出之时,杜如晦才在房玄龄的推荐下,进入李世民视线。

  房玄龄对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在当时的大致意思,就是失去其他人倒没什么大事。只有杜如晦是王佐才也,殿下大事离不开他。李世民于是重用杜如晦,最终有了“房谋杜断”这一绝配!

  杜如晦的简介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积怨颇深,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后,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

  无论是提起房玄龄还是提起杜如晦,后世的人几乎不会将他俩分开,只因为一成语——房谋杜断。这也说明了他俩的不可分。唐太宗时期,关于国事,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一个善于谋划,一个善于决断,缺一不可。

  正如史书中记载:《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房谋杜断的近义词……天作之合。房谋杜断主要是用于形容合作,但是找一个形容情人之间契合度的词来作近义词,有点接受不来。

  房玄龄和杜如晦,我觉得他俩很有缘,除了房谋杜断,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他俩的儿子都参与了叛乱啊,都让自己的父亲蒙羞。一世英名,却都有坑爹的儿子,让自己的名声要加一点黑色。

  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这个儿子的所谓谋反是“审”出来的,房遗爱的老婆高阳公主骄恣成性。高宗继位后,她想自己老公承袭房遗直的公爵爵位,就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不知是讲房遗直调戏她还是不尊重她)。高宗还真当回事,让舅舅长孙无忌鞠审此案,这一下子不得了,竟审出高阳公主和房遗爱两人想要谋反的事情。还没谋反,却直接被查出要谋反的事情,胎死腹中。

  杜如晦的儿子——杜荷,娶唐太宗之女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贞观十七年杜荷与李元昌、赵节、李安俨建议太子李承乾兵变。杜荷对太子说:天文有变,当速发以应之,殿下但称暴疾危笃,主上必亲临视,因是可以得志。纥干承基告发太子谋反,杜荷、侯君集、李安俨等人因谋反罪被斩首,公主改嫁薛瓘。

  这两场谋反却都有一样共通性——胎死腹中!还没实施,就失败了,简直是一种缘分。难兄难弟的缘分,之所以想要谋反,要么是有野心,要么是被逼无奈,历史真相如何,无从得知。

本文来源:http://www.tibetly114.com/hetongfanben/111359/

为您推荐

京ICP备10439331号

CopyRight 1996-2018 www.tibetly114.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文档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