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范文网 >主持词 > 会议主持词 >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更新时间:2012-03-25 来源:会议主持词 点击:

【www.tibetly114.com--会议主持词】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一:

  新课程包括哪些主要资料

  新课程涉及的资料与《纲要》阐述的资料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务必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定了新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以及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

  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取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主要透过三方面的改革来实现:第一方面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潜质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奋体现教育资料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带给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第二方面是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占用地方、校本课程时刻。高中选修课的多样性和高质量是改革的重点,目的是使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取性。第三方面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在农村初中推行透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它职业技术的培训让学生获得双证的模式,城市中学也要开设适合的职业技术课程。

  第三部分是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计划规定了课程门类及课时分配,课程标准则是根据课程计划来确定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材是使学生到达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资料载体,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我国一向沿用教学大纲的形式,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要求的表述方式比较笼统和单一,往往限于“初步了解”、“明白”、“掌握”、“运用”等抽象描述,对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应到达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指导,而知识点的表述方式却十分清楚、具体,占的比例也大。因此,教师更关注知识点、学习的效果,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次课程改革力图透过制定标准的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资料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参考资料二: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构成用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一样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取性。

  ③改变课程资料“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资料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潜质、获取新知识的潜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质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潜质。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善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参考资料三:

  第一部分是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务必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定了新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以及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

  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取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主要透过三方面的改革来实现:第一方面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潜质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奋体现教育资料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带给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第二方面是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占用地方、校本课程时刻。高中选修课的多样性和高质量是改革的重点,目的是使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取性。第三方面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在农村初中推行透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它职业技术的培训让学生获得双证的模式,城市中学也要开设适合的职业技术课程。

  第三部分是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计划规定了课程门类及课时分配,课程标准则是根据课程计划来确定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材是使学生到达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资料载体,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我国一向沿用教学大纲的形式,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要求的表述方式比较笼统和单一,往往限于“初步了解”、“明白”、“掌握”、“运用”等抽象描述,对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应到达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指导,而知识点的表述方式却十分清楚、具体,占的比例也大。因此,教师更关注知识点、学习的效果,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次课程改革力图透过制定标准的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资料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第四部分是改善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想像,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这一部分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同时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第五部分是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鉴于我国的教育理论背景与实践传统,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因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制定具有必须开放性的课程计划框架,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同时为了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国家将制定相应教科书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同时倡导用心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参考资料四:

  新课程改革的资料是什么?

  答: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职责感,发奋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潜质、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构成用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一样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取性。

  改变课程资料“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资料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潜质、获取新知识的潜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质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潜质。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善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用心倡导各地选取综合课程。学校应发奋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到达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一样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用心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资料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透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潜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职责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潜质。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构成初步技术潜质。

  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到达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贴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透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

  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一样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资料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推荐。

  8。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资料,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群众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9。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发奋都能够到达,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潜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到达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必须的层次性和选取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取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潜质、实践潜质和创造潜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用心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潜质的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一样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潜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资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给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12。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资料的选取应贴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资料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推荐。

  用心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用心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13。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透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带给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透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六、课程评价

  1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忙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状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资料、改善教学管理,构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15。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资料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潜质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资料,探索带给多次机会、双向选取、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状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七、课程管理

  16。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一样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用心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状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职责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17。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资料,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资料。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18。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务必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用心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用心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用心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20。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

  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课程设置等方应对实验区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群众、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本文来源:http://www.tibetly114.com/zhuchici/6615/

为您推荐

京ICP备10439331号

CopyRight 1996-2018 www.tibetly114.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文档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