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范文网 >述职报告 > 党员述职报告 > 党员教育片_孩子教育方式与方法的探讨

党员教育片_孩子教育方式与方法的探讨

更新时间:2020-10-10 来源:党员述职报告 点击:

【www.tibetly114.com--党员述职报告】

  编者按:《警惕孩子的“受害者心态”》这篇文章讲述了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作为家长也要学会思考自身的问题,从中汲取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或方式,不妨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说的吧。

孩子教育方式与方法的探讨

  “我家孩子一页生字默写居然错了十几个,被老师留下批评了。”这是朋友与我聊天的开头。作为一个老师,我不以为然——上一年级的男孩子,写错生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朋友后面的话开始让我警惕起来:“他说上课满脑子都是我和他妈妈的事情,没办法听讲,不想学习”。这位朋友前段时间与妻子离婚,孩子跟他,于是变成了单亲家庭。他总觉得很对不起孩子,就从各方面给孩子以补偿,每次孩子犯错误时,他会觉得是自己和妻子离婚导致的孩子状态不好,于是更多的是自责,孩子进而每次在问犯错误原因的时候,都会说是因为离婚这件事,他就没办法再继续责备或教育孩子。

  这个现象其实是应该引起家长警惕的,目前由于很多原因,中国的离婚率大幅上升,导致很多家庭单亲。单亲家庭的孩子刚开始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但目前单亲歧视的现象已经基本不存在,随着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适,如果家长双方处理得当,孩子不会受到很大伤害。但单亲家庭的家长会因为自己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而对孩子产生愧疚心理,这样的愧疚心理如果表达不当,会让孩子产生“受害者心态”,也叫做“受害者心理”,从而对孩子的生活产生影响。

  所谓的“受害者”心态是指某人将自己的惨状归结与外界加于其上的迫害、伤害等,并且通过指责外界来获得宽慰感。通常这种心理的特点是将自己所受的伤害转变为自己的身份认同,而拥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这种心理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够遇到,“怨妇”就是其中的典型,总是把自己的错误或者不好的状态归结于社会、工作、丈夫和婆家娘家那边,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并且以这种“受害者”的心态来博得别人的同情,掩盖自己的不良状况。这种“受害者心态”表现在孩子身上,就是每当孩子犯错误需要教育和惩罚时,孩子并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说一些其他理由,这些理由都与他人的行为有关,觉得是他人的行为导致自己的错误,这个“其他理由”通常都是家长觉得亏欠孩子的地方。

  在孩子身上出现这种心态,通常都是在家长对孩子有愧疚心理时,比如家长离婚导致孩子单亲、家长的过错导致孩子受伤、家长太忙无暇照顾孩子日常起居等。人在犯错误时本能的反应是逃避惩罚,而家长对孩子的愧疚心理就是孩子逃避惩罚的最佳理由。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遇到错误下意识找理由逃避的习惯,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塑造很不利。

  遇到孩子这样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很显然,打骂责备不舍得,但是又不能放任孩子这样下去。其实每一次孩子犯错误,都是家长进行教育的契机,建议家长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教育。

  第一步,先纠正孩子的具体错误。比如上文提到的这位朋友,要先拿到孩子错了十几道题的生字作业,然后让孩子改错误记生字,再全部听写一遍,教到孩子学会;再比如孩子打碎了玻璃,就需要让孩子把碎玻璃清扫干净,戴着不会伤手的手套把碎玻璃包好扔到垃圾箱,如果是孩子故意打碎,还需要扣掉孩子的零花钱赔新的玻璃。无论什么样的错误,需要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第二步,与孩子谈心。要告诉孩子,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不仅他难过,家长也非常难过(一定要强调自己的难过情绪,让孩子也产生同情心理),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无法改变,也要学会接受。最好能举自己的例子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看爸爸也很难过,但是如果爸爸每天什么都不干就想着难过的事情,工作出错,被领导批评甚至开除,这多么可怕呀,你觉得合适吗?”)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让孩子养成良好心态的教育。

  第三步,与孩子一起制定目标。既然大家都需要接受事实并且继续生活,所以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努力生活,为了让孩子更有信心制定积极的目标,家长最好也配合着制定一个工作或学习上的可实现目标,与孩子互相监督,一起努力。

  第四步,保持长期教育,养成良好心态。孩子的“受害者心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因此纠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千万不要失去耐心,每次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千万不要只用一两次,孩子再犯错就不坚持用,这样容易引起反弹。尤其是年纪稍大的孩子,会觉得家长虚伪而不愿与家长沟通。家长一定要掷地有声,说到做到,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保持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的心态。

  最后总结到一句话:“所有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家长身上的问题”,希望各位家长引以为戒,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与健康成长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习惯和健康,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共同进步。

  作者|李北蓓

  公众号:赛罕区东风路小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孩子教育方式与方法的探讨

本文来源:http://www.tibetly114.com/shuzhibaogao/87011/

为您推荐

京ICP备10439331号

CopyRight 1996-2018 www.tibetly114.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文档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