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范文网 >节假日 > 清明节 >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传说】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传说】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1-07-08 来源:清明节 点击:

【www.tibetly114.com--清明节】

  到了四月份,当然少不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是家家户户回乡祭祖的日子,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贤人深的晋文公的信任和敬重,但是这位贤人偏偏不贪图富贵虚荣,在帮助晋文公成就霸业之后便隐退山林。后来晋文公去寻找那人的踪迹,结果几天巡山下来也没有结果。最后不得已晋文公命令防火烧山,将他找出来,可是大伙烧了三天三夜,还是没有找到那个人,最后火熄灭了,晋文公在一棵柳树下找到了他的尸体。

  看到这个情景晋文公悲痛万分,便命令将士将他的失守安葬,为了纪念这个人,晋文公捡起一块烧焦的木头带回宫中,名工匠做成木屐,以此来象征那人还在陪伴晋文公左右。第二年,晋文公又来到他安葬的地方,为他备上好酒好肉,清扫干净墓地,并将坟边上的那可柳树命名为清明柳,于是晋文公扫墓的那天便就定为了清明节。

  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是晋文公定下来了,晋文公之所以定下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那个他苦苦寻找却只能寻得尸首的人。这个人到底是谁?

  清明节为什么植树

  民间有清明节插戴柳枝的习俗。在扫墓踏青时,人们要在乘坐的轿子和马车上插挂柳枝,妇女儿童还把用柳条编制的柳圈戴在头上。扫墓归来,人们总要折几枝柳条,插在门楣房檐下,以避瘟驱邪。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这说明古代民间热衷于插柳戴柳的习俗。

  关于插柳戴柳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传说。

  一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二是说由于寒食断火,清明后,由宫廷用杨柳点火赐近臣,受赐者以此为荣。点火后,将柳插于门楣,以示炫耀,后相沿成习。

  三是说清明为冥三节之一,是百鬼出没之时。柳树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灵性,可以驱邪避鬼、护佑生灵。

  四是说插柳是为了纪念在柳树下烧死的介子推。

  诸种说法虽然不同,却说明随着历史的演变,清明柳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蕴含,人们借柳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杨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那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古人在清明插柳、栽柳的习俗,后来发展为植树造林。清明时节,春阳普照,春雨润物,种植树苗成活率高,生长快,故农谚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生前特别重视植树造林事业,并将之视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建议下,1915年,北洋政府把清明节定为植树节,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为了纪念他,1928年4月17日,国民政府发布通告,以孙中山先生逝世的3月12日为植树节,全称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节”。1979年2月23日,全国人大通过决议,确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如今,植树造林、造福人类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每逢清明时节,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加入到了植树造林的行列,全民义务植树,为改善和美化环境增添着一片又一片的新绿。

  清明节是用来纪念谁的

  前面书说道,晋文公定下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一个他非常敬重的人,这个人是谁呢?让我们回顾一下晋文公初登大典时候的故事。在晋文公身边有几个非常出名的人,那就是跟随他一起在外逃亡十九年的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和介子推。

  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等人在帮助晋文公登基之后一直都留在他的身边侍奉左右,唯独介子推,辅佐晋文公登基之后就隐退了。而前面说到,晋文公到山中寻找那人,一般只有隐退的人才会深居山中,所以晋文公到山中寻找的那个人就是悄悄隐退的介子推。

  介子推跟随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期间为了救晋文公而割肉给他吃,如此情义有如在世父母,大恩大德晋文公怎能不报?所以知道介子推隐退之后晋文公前往山中寻找,而介子推是个执拗之人,宁愿以死明志,不愿与朝廷中那些爱抚虚荣的百官为伍。

  所以晋文公之寻得介子推母子的尸身,看到介子推如此的贤德,晋文公也身为感动,所以将自己防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那一天人们只能食用寒食,后来又将介子推尸首依偎的那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他次年上坟扫墓又将这天定为清明节。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其实是晋文公定下来纪念介子推的节日。后来,人们渐渐将清明节衍变成踏亲扫墓的节日。

本文来源:http://www.tibetly114.com/jiejiari/111754/

为您推荐

京ICP备10439331号

CopyRight 1996-2018 www.tibetly114.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文档范文网 版权所有